週二. 1 月 14th, 2025

蔡康永說:「我們這一輩子能夠跟爸媽相處的時間,通常遠遠比不上我們跟同學同事相處的時間。很妙的事,我們反而不會要求同學同事要多麼了解我們,理所當然認為父母應該了解我們。」。這一句蠻觸動我的,當我們年紀愈大,我們跟家人聊天的時間就愈來愈少,幾乎都把時間在另一半或是朋友身上,朋友在我們身上的影響力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來的大,這一講來分享的是〝朋友〞這一個部份。


從就學時期我就發現,我似乎是容易被身邊朋友影響的人,或許我不夠有主見,所以往往我的一些習慣、講話方式,都會受到身邊的朋友影響,但是在幾次偶然的機會下,我發現我的朋友某些行為和語氣,居然跟我極為相似,我才發現,原來不管我們自己影響力的高低如何,或多或少都還是會影響到其他人,我們是互相影響的,所以,朋友,是我們人生的參考座標。

  

一、朋友是你人生的參考座標


我們怎麼去了解自己的呢?

ー ー  我們對自己的了解,是大量依賴跟別人比較、以及收取別人的評價,再參雜自己的意見,而逐步形成的。


你了解你自己嗎?曾經我參加過一個活動,裡面的活動主持人是設計的:
大家先想好三個介紹自己個性的關鍵詞,寫在一張紙上折起來封好,例如:〝健談〞、〝感性〞、〝同理心〞,然後進行隨機分組,在活動的進行當中,會不斷的討論與聊天,活動最後的時候,大家再寫下對組員們的〝三個關鍵字〞,然後最後給交各別的組員。假如你們這組有五人,你就會拿到四張別人給你的關鍵字紙張,例如其中一張是:〝組織〞、〝幽默〞、〝天馬行空〞。

  

在這個活動開始和結束之後,你會發現自己給自己的觀察,和別人對你的觀察,有很多點是如此的不一樣,我以為我是 … 的人,結果大家認為我是 … 怎樣的人,這就是自己認識自己、和他人初步了解自己之間的落差;我們對自己的了解,是大量依賴跟別人比較、以及收取別人的評價,再參雜自己的意見,而逐步形成的。


上述的測驗,是認識自己的一開始,而我們一旦了解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距時,我們就會進行修正,因為認識自己很多來自於別人給予自己的評價,因為我們會認為這是比較客觀的標準;一旦我們矯枉過正,就容易變成〝討好型人格〞,為了討好別人,不敢說出自己喜歡的、做自己想做的,而如果我們不想繼續委屈的話,就要翻新我們對人際關係的陳腐想法,別再誤以為討好大家是人際關係的至高境界。


我曾經聽過一個心理學當中的〝心理暗示〞的說法,我覺得挺有趣的,舉例來說,假如你是金牛座的,看到星座有一條〝金牛座是理財專家〞,而你也認同之後,你不自覺就會往〝理財〞這條路默默的前進,這個就是心理暗示;同樣的研究,如果你自己認為是〝幽默風趣〞的人 ( 儘管你現在還不錯 ),但你接受了這個標籤,你的行為就會不自覺得往這個方向前進。


所以相同的,如果別人對我們的〝標籤〞是負面的,而你也接受了他,那麼你就會漸漸失去了自己的自信而去相信你這事實;所以我們應該擁有對自己的正面看法,是由你來引導別人來如何看待你,而不是你被迫接受別人的看待。我們應該是恰如其分的理解別人對我們的評價,而不是照別人意思而活。


你如果習慣用被動式講話,可以趁這個機會想一下:在你的人際關係裡,你是否總是期待別人的照顧、期待命運的成全、期待全世界的配合,而不是期待自己走一步算一步的往目標靠近?當你感覺到完全處理被動時,眼睛再看遠一點,手再伸長一點,給自己多找一個選項出來,把毫無選擇的被動處理,轉為有選擇的主動處境。
嫉妒與自卑,被大多數人歸類為負面情緒,但情緒是中性的,能夠看到這種情緒的正面,它就是正面情緒;如果只能夠看到這種情緒的負面,它就成了負面情緒。操之在你,而不在它,你是它的主人。


很喜歡書中講的一句話:「想要增加自信時,跟別人比我們比較強的地方;而想要增加鬥志時,就跟別人比我們比較弱的地方。」我想這個可以做為我們行動中的指導原則。

  

二、用對方法找人幫忙,不會被討厭,還能交到好朋友。

請別人幫忙,不會造成對方的困擾嗎?

ー ー  我們要懂得用別人喜歡的方式,請別人幫忙,公司裡人際關系最好的,一定是那最常請同事幫一些對同事來說遊刃有餘的忙,又懂得倒過來適時回報同事的人。


朋友是我們用來省思自己最好的方式,因為他們了解你,認識你,理解你的優點和缺點,允許你的不完美;除此之外,朋友還是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好的幫手,前提是,你願意跨出去,去接受幫助別人和被幫助。


公司裡人際關系最好的,一定是那最常請同事幫一些對同事來說遊刃有餘的忙,又懂得倒過來適時回報同事的人,絕對不可能是那個從來不求同事幫忙,也從來不幫忙同事的人。懂得找人幫忙,是一種成長,能提升一級去完成超越自己能力的事。人生如同打遊戲,不升級,難道降級?


我們要懂得用別人喜歡的方式,請別人幫忙,就有可能變成朋友;我們來舉一個富蘭克林的故事。


一位議員因為政見上的不同,對待富蘭克林的態度很不友好,甚至還公開咒罵過他。但是,富蘭克林並不想因此而跟他結下宿怨,他決定讓對方改變對自己的態度。富蘭克林曾聽說這位議員的圖書室里藏有一本特別的書,於是便給他寫了一個便箋,表示自己極欲一睹為快,請求他把書借給自己幾天,好仔細閱讀一遍。這位議員自然很樂意把書借給了富蘭克林。一個星期後,富蘭克林把書還給他時附上一封信,強烈表示自己的謝意。當他們再次見面時,那位議員竟主動地跟富蘭克林打起招呼,十分有禮。後來,他們成了很好的朋友。


對議員來說,借書只是一個舉手之勞的事情,而這種提供別人日行一善的機會,能夠讓別人不費吹灰之力,就感覺幫助了人、感覺到做了好事的好人,令人自我感覺良好,這一招是讓別人願意跟你相處的、不露痕跡的無相神功。


在這本書,作者蔡康永還提出了幾個讓人樂意幫你還促成友誼的秘訣:

  1. 第一:先提出一個用膝蓋想也知道會被對方拒絕的過分要求。當對方果然拒絕之後,對方多少會心懷內疚,這時再提出不那麼過份的要求。
  2. 第二:找人幫忙時,要讓對方覺得,他是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最佳人選。

  

其中第一點有一點暗黑兵法的感覺,建議還是不要常用,適時需要幫助的時候再使用即可,但第二點卻是很重要的一點,每個人都是需要被重視的,如果這個請求只有他能做到,那麼對他來說除了提高幫忙的動機之餘,也會讓他自己覺得自己更有價值。


在這邊必須要注意,尊重人際界線的人,一旦感知自己得到別人好處,懂得想著回報,這就是俗話說的「知好歹」。我們要判斷一個人是否能把人際關係只當成理所當然的贈品,看這個人「知不知好歹」,就能看出來。有來有往,才是最好的人際關係相處方式。

  


系列文章快速連結:

By gimmy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