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今天要介紹一本跟靜坐冥想相關的書籍,這一本書蠻讓我驚喜的,老實說真的不容易閱讀,不過當我讀過一遍又一遍之後,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,它讓我更加平靜,也更幫助我更好的察覺自己。
雖然這一本書是用佛學的角度去出發,不過卻不算是真正講佛學的書,作者透過佛學的觀點,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悟到「正念」,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。達賴喇嘛也說過:「你從佛教習得的,不是要讓你成為更好的佛教徒,而是讓原本的你變得更好。」
接下來我們來分享幾個這本書重要的觀點。
1. 天擇
每一本書都有自己去「論述」的方式,例如《被討厭的勇氣》就是以「阿德勒心理學」的角度去論述,《我想與你好好說話》就是以「馬歇爾盧森堡-非暴力溝通」的角度去論述。
而這一本書作者採用「天擇」的角度來解釋我們為什麼有妄念、錯覺…等等,是因為我們人類的腦袋是由「天擇(演化)」設計出來的。它研究「天擇所設計出的人類腦袋是如何誤導我們,甚至奴役我們。」
不過別誤會,天擇對我們來說大部份都是好的,演化的產物,絕對不是全然關於奴役和錯覺的故事。演化過的腦,透過眾多方式讓我們得以自主,而且讓我們對真實的觀點,基本上都是正確的。
天擇「關注」的事情最終只有一項:讓基因能產生下一代。
2. 日常的幻想
作者在這邊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詞:「幻想」。
什麼是幻想呢?
讓我們看看一個簡單卻基本的例子:你吃了一些垃圾食物,感到短暫的滿足。但緊接著才過了幾分鐘,你就覺得自己對這些食物已無力招架,或許還渴望再吃更多。
佛陀要傳遞的主要訊息之一,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愉悅會迅速消逝,讓我們只會渴望更多,耗費光陰去追尋下一個能滿足自己的事物:下一個撒滿糖粉的甜甜圈、下一次性交、下一次職務升遷,或下一次網購。
但這些刺激總是會消逝,並讓我們想要更多。
英國搖滾樂隊滾石樂團有句歌詞就是「我無法獲得滿足」,而依照佛教教義,這就是人類的狀態。
確實,佛陀斷言生命充滿痛苦。但有些學者認為,「痛苦」其實無法完整傳達出「苦」的涵義(梵語原文:dukkha,佛教第一聖諦)。就某些目的來說,「dukkha」還可以譯為「不滿足」。
那麼,追求甜甜圈、性愛、升遷或是網購,到底哪個部分是錯覺?不同的追求會連結到不同的錯覺,但目前我們可以專注於這些渴求的共同錯覺:高估其能帶來的快樂。
3. 愉悅為何消逝?
基本邏輯就是:人類是在天擇的「設計」下,去做特定事情,以幫助我們祖先把基因傳遞給下一代。這些事情包括:吃喝、性交、贏得他人尊敬,以及打敗競爭者。再次說明我把「設計」二字加上引號,是因為天擇不是具有意識和智慧的設計者,只是無意識的過程。儘管如此,天擇確實創造出生物,彷彿這位有意識的設計者在手忙腳亂一陣之後,讓生物成為有效的基因傳播者。
所以,做為一種思想實驗,把天擇視為「設計者」可說是十分合理。再把你自己放進這整個計畫中後追問:「如果你要設計出善於散播自身基因的生物,要如何讓他們奮力追求這些目標?」換句話說,假設有吃有喝、有性交、能傲視群倫又可以擊敗對手,才有助於我們的祖先散播基因,那麼你該如何設計他們的大腦,讓他們能追求這些目標?
我認為至少有三項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合理的:
1. 完成這些目標應要能帶來愉悅感,畢竟動物(包含人類)都想追求能帶來愉悅的事物。
2. 愉悅不應永遠持續。
畢竟,如果愉悅感沒有消退,我們就不會再去尋求;第一餐就會是最後一餐,因為永遠不再感到飢餓。性交也是,只要做過一次,終生就沐浴在性愛歡騰的餘暉之下。如此一來,基因就無法大量繁殖到下一代了!
3. 動物的大腦應該要更專注在「原則一」,遠勝於「原則二」。
也就是愉悅會伴隨著目標達成而出現,並且很快就會隨之消散。 畢竟,如果你專注在原則一,就會以純粹的喜好追求食物、性愛和社會地位這類事情。 要是專注在原則二,那麼你一開始就會躊躇而矛盾。
如果把這三項設計原則放在一起,你所得到的「人類困境合理解釋」,就跟佛陀診斷的一樣。「是的,」祂說,「愉悅感瞬間即逝,而且不斷讓我們感到不滿足。」原因是,愉悅感的消逝是天擇設計而出,唯有如此接踵而至的不滿足,才會讓我們追求更多愉悅感。
畢竟,天擇「不希望」我們快樂,只「希望」我們有生產力,也就是能生產。而要我們具有生產力,就是讓我們能強烈期待愉悅感,但愉悅感本身卻無法非常持久。
4. 快樂水車
知道關於自身處境的真相(至少是演化心理學所能提供的真相),未必能幫你過得更好。事實上,還可能過得更糟。因為你仍然困在人類自然的週期中:追求愉悅感,然後發現終究歸於徒勞 ── 心理學家有時稱之為「快樂水車」。但現在,你有新的理由可以看穿這一切的荒謬。換句話說,現在你知道這是一部刻意設計成讓你不斷踩踏的水車,無法真正帶你到任何地方。即便如此,你仍不斷踩個不停!
如果某部分的心智會阻撓你了解何謂真正的快樂,而你想把自己從這些心智中釋放出來,首先必須「覺察到這些心智」,而這可能會讓你感到不愉悅。
那就這樣吧,這是一種痛苦的自我意識形式,但值得付出,因為最終能引導我們獲得深刻的快樂。
小結
作者用「天擇」的角度出發:亦即「人類是在天擇的「設計」下,去做特定事情,以幫助我們祖先把基因傳遞給下一代。這些事情包括:吃喝、性交、贏得他人尊敬,以及打敗競爭者。」
正因為這樣的設計之下,我們的任務傳宗接代,所以只要有利於我們生存和基因傳遞,我們的基因都會給我們很好的獎勵 ( 愉悅感 ),然而,這種愉悅感通常稍縱即逝,因為這樣才能鼓勵我們不斷反覆的去做這些事情,即使它消逝的很快。
作者在這邊稱這些行為為「幻想」,正因為我們追求這種幻想,像就是不斷踩著「快樂水車」去追求幸福,然而這些愉悅卻又快速的不斷消逝;這也是佛佗所說的「苦」,也就是不滿足。
知道了「天擇」與「幻覺」之後,一旦我們察覺到這件事情,我們就有機會跳脫出「快樂水車」的困境,後續作者會告訴我們更多的方法,我們下篇再繼續說。
書籍相關文章
#1 天擇與幻想
#2 靜坐與正念
#3 無我:放下我執
#4 腦裂實驗
#5 心智模組
#6 選擇思緒
#7 無色
#8 總結
[…] #1 天擇與幻想#2 靜坐與正念#3 無我:放下我執#4 腦裂實驗#5 心智模組#6 選擇思緒#7 無色#8 總結 […]
[…] #1 天擇與幻想#2 靜坐與正念#3 無我:放下我執#4 腦裂實驗#5 心智模組#6 選擇思緒#7 無色#8 總結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