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創業時,你可能以為自己是商業奇才:「一件成本3元的商品,賣30元,爽賺27元!」但沒過幾個月,市場開始熱鬧起來──對手像下雨一樣落下,價格像氣球一樣洩氣,最後你賣到3.3元還得擠笑容:「薄利多銷啊!」
為什麼好賺的利潤會像水母一樣,碰一下就沒了?這篇文章,將帶你拆解「利潤魔術」的背後邏輯,讓你了解:真正的利潤,只存在於沒人能跟上的地方。
一、社會工資與趨勢紅利:你賺的不是利潤,是辛苦費
你推出了一個商品,成本3元,賣30元,心想:「啊哈!發了!」
結果兩週後,有人賣20元,過幾天又有人賣10元,最後整條街都在賣3.3元……你突然明白了,這根本不是財富自由的起點,是「價格戰」的修羅場。
這種一開始「躺著賺」的利潤,其實是趨勢紅利,也被稱為「市場早鳥獎」。等到別人一擁而上,你原本賺的27元,其實只是「先到者優勢」。當競爭變多,價格會迅速被壓到只剩「社會工資」──也就是大家辛苦工作該得的基本薪資罷了。
很多流行品、爆款創業(例如早期口罩、防疫酒精、滑板車),剛開始賣翻天,後來滿街都是。一樣的商品、無差異的功能,就只能靠殺價互砍,最後誰也沒笑得出來。
市場的紅利是給早起的鳥,不是給最後一隻累死的雞。
2. 創新利潤:讓你不只是玩遊戲,而是寫規則的人
Walmart 剛起步時,市場也不缺零售商。但它硬是靠著 供應鏈優化 + 效率革命,變成了全球零售巨獸。它不是打價格戰,而是靠創新模式讓別人根本跟不上:
- 賣場蓋在地租便宜的郊區
- 系統自動補貨超快、庫存周轉率超高
- 跟供應商談到見骨還能讓人願意合作
這不是賣便宜,是用效率碾壓市場。
當大家都在同樣的成本結構下競爭,唯一能打破局面的方法,就是創新。創新可以是技術的突破(如 Tesla 的電池系統)、流程的優化(如 Uber 的即時配對)、商業模式的變革(如 Netflix 的訂閱制)。
再來舉幾個案例:
- Costco 靠會員制,把利潤鎖在「年費」裡,商品幾乎不賺錢還能變現金牛。
- 小米初期用「互聯網直銷+預購模式」,大幅降低庫存風險與行銷成本。
真正的利潤來自創新。你玩得出新招,別人才跟不上節奏。
三、利潤,來自沒有競爭:當你獨角獸,別人只能當小馬
當大家都在同一條河裡游泳,泳技再好也怕水多。但如果你能打造一座護城河,讓別人連門票都買不到,那才是真正的贏家。
- Apple 的 iOS 生態系就是一座護城河,光是那條「藍色訊息泡泡」就讓很多人不想跳槽。
- TSMC 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製程技術,連 Intel 都只能來下單。這就叫技術壟斷。
當你有一項 無法輕易被模仿的優勢(技術、品牌、資源、網絡、模式),你的市場就變成一座「無人能入」的城。這種市場裡的利潤,才叫真正屬於你的利潤,而不是「撿到的機會財」。
真正的利潤不是賣得多,而是別人根本無法跟你競爭。
🎯 CTA:利潤來自於沒有競爭
- 利潤的多少取決於社會的競爭
- 利潤的三階段:早期紅利、社會工資、創新利潤
- 當賺到利潤的時候,要盡快去建自己的水壩與護城河
創業初期靠紅利撐著走沒錯,但那不是長久之道。當市場成熟、競爭者越來越多,你若還在玩價格戰,最終只會累死在沙場。
真正穩定、持久的利潤來源只有一個:創新。
不管是技術、流程、模式還是品牌,只要是別人難以複製的,那就是你的護城河。這條河越寬、越深,你的利潤就越穩。
真正能保住利潤的,不是價格技巧,而是創新能力。用創新拉開差距,才能讓競爭者只能望你項背,望而卻步。
Podcast:早知道就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