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一定聽過一句勵志名言: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」
但現實往往更殘酷:
你可能端了十碗午餐給別人,最後自己還餓肚子。
小時候我們相信「努力就有收穫」、「勤勞致富」。
但長大後才發現,工地最辛苦的那群人,賺得不如穿襯衫畫PPT的少爺;
最早進辦公室、最晚走的人,不一定是年底分紅最多的那個人。
於是,我們開始懷疑一件事:
勤勞真的會致富嗎?還是只是創富,但致富的是別人?
今天這一集,我們就來揭開這個疑問的底層邏輯,幫你釐清「創富」與「分富」的差別,並教你如何從「辛苦命」變成「掌舵人」。
1. 致富關鍵不是多努力,而是懂得乘上槓桿
財富的本質不只來自勞動,而是來自三個元素的乘積:
財富 = 勞動 × 生產率 × 效用
勞動:代表時間投入(人力資源)
生產率:代表效率(工具、技術、方法)
效用:代表市場價值(需求、場景、地點)
這個公式告訴我們:
努力是必要條件,但你的工具、生產方式與產品的「被需要程度」才是真正放大價值的槓桿。
提高生產率與效用,比單純增加工時更關鍵。
不要努力地勞動,要努力地升級你的努力。
舉例來說,傳統店面靠的是門前人潮,客源受限於地點與天氣;而雲端廚房則跳脫實體限制,透過外送平台精準觸達顧客,不但擴張成本低、營運彈性高,還能一口氣進軍多個消費場域,從辦公午餐到宵夜場都能一網打盡,創造超越實體的銷售效益。
不是你做了多少,而是你怎麼做、做給誰,決定了你的收入上限。
2. 效用的三個層次
在這個公式中,「效用」指的是你所創造的價值對他人來說有多大用處、有多不可替代。
這不是從你的角度看「我做了多少」,而是從市場的角度、顧客的角度來看「你做的東西對我有多少幫助」。
舉例來說,同樣是炒一盤飯,一個米其林廚師在餐廳炒飯,可以賣出高價,因為他的炒飯對顧客來說「更有價值」。一個家庭主婦在家炒飯,可能滿足一家人溫飽,但不會帶來收入。
再譬如,一個新進員工花三天做簡報,內容普通。一位簡報顧問花一天設計一套策略簡報,協助公司募資成功。雖然後者「花的時間更少」,但效用更高,因此財富更多。
更具體地說,效用包含三個層次:
層次 | 代表問題 | 問題說明 |
---|---|---|
有用性(Utility) | 解決了什麼問題? | 你的工作是否真正有幫助? |
稀缺性(Scarcity) | 這能力普遍嗎? | 大家都會的技能,價值就低;只有你會,價值就高。 |
不可替代性(Irreplaceability) | 能被取代嗎? | AI、其他人、便宜的替代品,能否做一樣的事? |
效用高的人,即便花少的勞動,也可能創造更高的財富;效用低的人,即使很努力,也難以脫貧。
3. 掌握稀缺資源,才擁有財富分配權
這個世界不是「誰最努力就贏」,而是「誰最稀缺就分錢」。
在一條產業鏈上,真正握有分配權的,是那些「不可替代」的角色。
不可替代 ≠ 做得最好,而是「市場上找不到第二個你」;
財富不公平,但這不叫錯,這叫稀缺性定律。
舉例來說,機場拉麵為何99元?因為不是拉麵貴,是機場店鋪租金貴。店租貴,因為位置稀缺。真正賺錢的是機場出租商,而不是廚房裡煮麵的大廚。
再比如為什麼App Store 可以抽成30%,不是因為蘋果比開發者懂程式,而是因為它掌握了全世界的用戶流量,是一個開發者無法繞過的關口。
再如藝人代言與議價權,不是因為他比你會賣,而是他夠稀缺,品牌非他不可,所以他有定價權。
財富分配的本質是:誰不可被替代,誰就能拿走最多。
🎯 CTA:努力沒錯,但要努力變得稀缺
- 財富 = 勞動 × 生產率 × 效用,想要有錢的關鍵在於效用,也就是價值。
- 效用三個層次:有用、稀缺、不可替代性,想盡讓法讓自己讓自己有稀缺性。
- 用一生來培養自己的獨特性、不可替性性。
如果你今天還在靠多做一點、多接一點工、多熬一點夜來創造財富,那麼你遲早會遇到天花板。
真正的突破口是:
- 提升你的生產率
- 提升你的效用(讓你做的事更有市場價值)
- 讓你自己變得「無可取代」
無論你是個人創業者、上班族、或企業經營者,請牢記:
世界不是獎勵最努力的人,世界獎勵最稀缺的人。
所以,與其問「我夠不夠努力」,
不如問:「我夠不夠稀缺?」
當你成為那個被需要、被等待、被爭取的角色,
你就不只是在創富,而是真正走在致富的路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