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日. 12 月 22nd, 2024

■ 前言:

這一本書基本上都是通過〝對談〞的方式來進行,透過生活上的例子,閱讀上還是算是好閱讀的,尤其是愈是與自己生活上的經驗有重疊的話,就愈能體悟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。


對我而言,心理學上的述敘真的是不好抒發,雖然可以很主觀的敘事,但同一個心理學理論不見得適合套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,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從生活中的實例,來反推出原因,並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作法,似乎是比較好的做法。

  

■ 否定心理創傷:目的論


在我以前上課心理學的課程當中,那時候〝弗洛伊德〞心理學派非常著名 ( 現在幾乎已經被主流棄用 ),弗洛伊德主張〝過去發生的一切〞造就現在一切的你,是完全〝過去 → 現在〞的因果關係;但阿德勒認為,你的生活模式,完全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。與其他人、與以前發生過什麼,都無關。這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區別。

  

差異:決定論與目的論

我們來舉個例子,比如說有一個人從小就受到父母的虐待,他長大之後,造就他的性格就很扭曲,因為從小就在暴力的家庭長大,所以就以傷害別人為樂,結果走向了犯罪的道路。


弗洛伊德會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,因為是這個人擁有〝不幸的童年〞造成現在的這個人。弗洛伊德這個說法,叫做〝決定論〞。

那我們來仔細想想看,弗洛伊德就幾乎是告訴我們說,我們人其實是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的,你的命運取決於你小時候的成長過程;如果你童年不幸,也許你就應該犯罪,一切都是你媽媽的錯。

然而阿德勒不承認這個說法。阿德勒認為這個人之所以性格扭曲,是因為他出於〝某種目的〞,主動〝選擇了〞這個扭曲的性格;而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藉口。阿德勒這個說法,叫〝目的論〞。


阿德勒心理學認為,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,而是現在的目的。

  

  

什麼是目的論?


為了更加理解什麼是目的論,我們再來舉幾個例子。


比如說有一個女孩,她一和陌生人說話就緊張、臉紅,沒辦法與人自在的交談,她跟別人說,自己有社交了恐懼症,所以她始終不敢向心儀的男生表白,她的內心非常痛苦,所以來找阿德勒做心理諮詢。


阿德勒告訴她,愛臉紅的毛病是她〝自己的選擇〞。

或許我們會覺得訝異和牽強,覺得這個〝生理〞上的因素,怎麼又會是〝自己的選擇呢?〞我們來看看阿德勒怎麼說。

因為對這個女孩來說,在她的內心選擇上,〝被別人拒絕,是比臉紅更可怕的事情!〞,因為她害怕表白被拒絕,又不願意承認自己不敢表白,所以才上發明了臉紅的毛病;因為有了這個〝充份的理由〞,她就可以說服自己,〝我要不是有社交恐懼症融會去表日,就會得到愛情。〞


這個社交恐懼症不是假裝的,事實上女孩一說話真的臉紅 —— 但是,這仍然是她自己的選擇。


阿德勒並不否認人有情感,但是他認為人不會真的被自己的什麼情感給控制了。人總是〝戰略性地選擇某個情感〞,來達到別的目的。

  

戰略性地選擇某個情感?


或許我們仍然覺得有一點遷強,我們是情感的動物,怎麼可能隨時理性的去控制自己的情感,而且還能自由的去選擇某個情感呢?


我們接下來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。

比如說,你去一間餐廳吃飯,服務人員不小心失手了,把菜湯灑在了你褲子上;你當下非常的生氣,大發雷霆,去指責服務員。事後你可能還挺後悔,說哎呀我當時好像有點沒風度。但是阿德勒會說,發怒是你主動選擇的。


為什麼要選擇上發怒呢? 因為你想通過發怒,去控制那個服務人員。

那你說不可能!當時時間那麼短,我怎麼可能想這些!作者是這麼解釋的 —— 
比如說,現在有個媽媽正在怒氣沖沖地罵她的女兒。這時候來了個電話,媽媽一看是女兒的小學老師,馬上融和顏悅色地和老師說話。五分鐘後放下電話,媽媽又接著對女兒上發火。這個場景,你不陌生吧?


那好。如果怒氣是不可遏制的,那媽媽變臉為什麼那麼快? 她並非是遏制不了外氣;她是把發怒當做控制別人的手段。因為發怒是最簡單讓別人瞬間聽妳說話的情緒,它好用,所以你不自覺的就會使用這個情緒來控制別人。


仔細想想,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有這麼過的經驗時刻,當朋友或家人聽不進去你說的話,這時候發怒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;又比如你開車在路上發生一些糾紛的時候,這時候對方走下車門想要過來與你理論,你想要先發制人,控制這個場面,當下發怒就是最好的選擇,如果對方畏懼了,你就控制了〝他〞。


再比如說,有的人說從小性格孤僻,害怕外面的世界,所以不敢出門只能待在家裡,這是他的性格悲劇嗎? 不是。他也知道孤僻的性格不好,但是這個性格對他有利 —— 有了這個性格,他就有了不出門的理由,他就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顧。

  

  

弱者很擅於把過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當做武器使用。他會抱怨這些不幸和缺陷,但是他〝需要〞不幸和缺陷。他拒絕改變。


那你說,拋棄那些上不了檯面的目的,主動改變自己的性格,做個陽光正面的強人不是更好嗎? 是。但是改變生活方式是有風險的。他已經習慣了自己的人設,別人怎麼對他,他有充分的預期。他沒有和勇氣改變。


我們見過險惡環境中長大而性情優雅的強人,也見過家庭條件優越而性格猥瑣的弱者。這個世界給了你什麼,那是你決定不了的。但是怎麼看待、怎麼利用手裡的東西,那是你可以決定的。咱們不要學弗洛伊德,不能一有什麼問題都是你媽媽的錯。心理分析師讓你大哭一場又有啥用呢?咱們得學阿德勒,你可以改變自己。
而改變需要勇氣。岸見一郎說,阿德勒心理學是關於勇氣的心理學。

  

■ 小結:目的論才能改變自我,迎向更美好的人生


弗洛伊德告訴我們,因為我們擁有〝不幸的童年〞,才會造就現在的自己;這個說法叫做叫做〝決定論〞。


而阿德勒心理學認為,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。阿德勒認為這個人之所以性格扭曲,是因為他出於〝某種目的〞,主動〝選擇了〞這個扭曲的性格;而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藉口。阿德勒這個說法,叫〝目的論〞。


我們不要讓過去的經驗來決定自我,而是應該由我們來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。不論過去經歷過什麼事,你賦予它的意義,就決定你的現在,也就是說,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,而是如何解釋它;重要的是不是你經歷了什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它。

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〝決定論〞的觀念上,就會受到過去束縛。因為我們無法搭時光機回到過去,時鐘的指針也不會倒轉,過去的事永遠都不能改變,一直停在這樣的思想當中,未來永遠也得不到幸福;只有現在才能改變,只有接納過去,關注現在,才有可能改變未來。

而改變的第一步,就是要先知道這個答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,應該自己去找才對,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答案,一點價值也沒有。

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,而是自己選的,應該就有〝重新選擇〞的可能性,無論何時何地,人都是可以改變的,你之所以無法改變,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;之所以無法改變,是因為內心深處告訴自己,現在的生活型態即時有一點不方便或不順心,但相對來說,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,比較輕鬆吧!也就是說,大家儘管有種種的不滿,但保持,現在的我,「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」。

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,你之所以不幸,並不是過去和環境造成的,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,只是勇氣不夠而已,換句話說,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。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,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。

  


系列文章快速連結:

By gimmy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