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五. 9 月 20th, 2024
底層邏輯#2是非的三種對錯觀底層邏輯#2是非的三種對錯觀

一開始,我們來聊聊生活中、工作上最常見的一個現象:「是非對錯」。這聽起來簡單,對吧?好人有好報,壞人受懲罰,黑就是黑,白就是白。看起來一切都該如此分明。但現實生活中,事情真有這麼直截了當嗎?

身邊的朋友,可能有些人總是「非黑即白」,他們認為凡事都有個絕對的標準:要嘛對,要嘛錯。比方說,跟同事吵架了,他會說:「我沒錯,錯的是他!」但其實,生活中的對錯有時候並不像紅綠燈那麼簡單——不是紅就是綠,偶爾還會出現黃色,讓人舉棋不定。而這種模糊地帶,恰恰就是我們需要深挖的「底層邏輯」。

接下來,透過一個有趣的故事,我們會發現「是非對錯」並不總是有明確的答案,不同的人、不同的角度看事情,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。讓我們一起看看,

我們先來用一個故事來開場,

| 一個壞人 A 誘騙好人 B 進入 C 的工地,導致 B 失足摔死。


用這一個故事來探討法學家、經濟學家和商人,是如何從三種截然不同的視角,來解釋同一件事情的對與錯。

1. 法學家的對錯觀

法學家就像生活中的偵探,總是尋找誰違反了規則,誰應該承擔責任。在這個案例裡,對法學家來說,壞人 A 絕對是錯的。A 主動設計陷阱,引誘 B 進入工地,這是蓄意的惡行,導致了 B 的死亡。因此,從法學的角度,A 必須為此負責,無論工地有沒有鎖門,這都不能改變 A 的錯。

法學家強調的是「行為的結果」,誰做了壞事誰就得承擔後果。這樣的思維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,像是肇事逃逸案件中,無論路況多糟糕,只要你逃了,錯就屬於你。

法律眼中的對與錯,源自於行為是否違背了規則。

2. 經濟學家的對錯觀

相比法學家,經濟學家關注的是「社會總成本」。對經濟學家來說,責任不應歸咎於 A,而應該歸於工地 C,因為工地管理方沒能有效管理其設施。如果他們早早把工地的門鎖上,B 就不會被誘騙進入,也不會發生悲劇。經濟學家會從降低社會風險和成本的角度來考量這個問題:防範於未然的成本遠低於處理事故後果的代價。

就像一家商店如果不為防盜安裝監控設備,那麼每次遭遇小偷的損失就會高於一次性安裝設備的費用。

最有效的錯誤預防,來自於最小的成本付出。

3. 商人的對錯觀

而商人則有自己特有的看待對錯的方式。他們的核心關注點是「個體利益最大化」。商人會認為,B 應該為自己的死負責。雖然 A 誘騙了 B,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,B 還是有自己做選擇的能力,他沒有對周圍的環境保持足夠的警惕,因此最終的損失只能由他自己承擔。

這就像在商業談判中,簽了合同的人即便感覺自己被誤導,卻仍要遵守條款,因為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自己手中。

在商業世界裡,損失就是代價,責任就是成本。

■ CTA:不同立場與視角,往往得出不同的結論

  •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

    不同的人、不同的背景、不同的利益考量,都會導致對於「是非」的不同解讀。就像法學家、經濟學家、商人從同一事件中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一樣,我們必須理解,「對」和「錯」並不總是有固定的標準。事實上,很多時候,對錯只是不同視角的選擇與取捨。
  • 對錯的觀點是在什麼前提、環境之下,才能去定義它

    「對」和「錯」的定義,不僅依賴於行為本身,還依賴於所處的前提和環境。就像在不同文化和價值觀背景下,對待同一個行為的判斷可能截然不同,理解「環境」與「前提」的作用,有助於我們更理性地做出決策與判斷。
  • 我們要追求多元智慧的並存

    既然對錯不是絕對的,我們應該追求多元智慧的並存。不同的學科、視角和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解釋框架,這些框架能夠幫助我們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。

從這三個角度來看,法學家專注於懲罰行為人,經濟學家注重降低社會成本,商人則把責任推給了利益受損的個體。這也正說明了,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錯,只有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判斷。我們常常希望事情有個標準答案,但其實,現實中的對錯更像是一場利益與觀點的權衡,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選擇。

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:究竟什麼是「對」?什麼是「錯」?不同立場、不同視角,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。是非對錯在不同的框架下,似乎都變得相對而非絕對。

Podcast:早知道就好

By gimmy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