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五. 3 月 29th, 2024

 

概括型直覺

 

人總是下意識的自動把事物分類與概括。這不是偏見或高明,而是對頭腦運作實屬必要,讓種種想法能有個架構。想像一下,如果我們把每個物品或情況視為獨一無二 ── 那麼我們甚至無法有一套語言來描述周遭世界。

概括型直覺很必要與有用,但就如這本書裡的其他直覺,有可能扭曲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概括型直覺可能讓我們誤把多個事物、人或國家歸為一類,但它們其實大不相同。概括型直覺可能讓我們假定同一分類下的所有東西或人都很類似。也許最糟糕的是,概括型直覺可能讓我們抓著某個分類裡的幾個特例,或甚至一個特例,就套用在整個分類上。

媒體再次是這種直覺的好朋友。概括誤導與刻板印象是媒體傳遞訊息的簡便方法,報紙上常見到這類標籤,比如鄉間生活、中產階級、超級媽媽和幫派分子。

當許多人留意到某種有問題的概括分類,那就成為刻板印象。種族與性別就是最常見的刻板印象。許多重要問題由此而生,但錯誤概括所造成的問題可不只如此,所造成的偏誤簡直五花八門。

二分化直覺把世界分成「我們」和「他們」,而概括型直覺則讓「我們」把「他們」想成一模一樣

 

質疑你的分類

 

如果你能時時假定自己的分類會誤導,那可很有幫助。在這裡我提出五個方法來質疑你所偏好的分類:尋找同一類別裡的相異之處,不同類別裡的相似之處;

  1. 尋找同一類別裡的相異之處,不同類別裡的相似之處
     
    • 當有人說某些人怎樣做是因為其所屬群體(國家、文化或宗教等),你可得小心。在同一個群體裡是否有不同行為的例子?還是同一種行為出現在其他群體裡?
       
    • 非洲是一片廣闊大陸,54個國家,10億人口左右。談「非洲國家」和「非洲問題」不具意義,但人們成天這樣講,那會導致可笑結果。
       
  2. 當心「多數」
     
    • 你要記得「多數」只代表超過一半,既可以是51%,也可以是99%,所以如果可能的話,把百分比問清楚吧。
       
  3. 當心特例
     
    • 當心別把特例當通則。化學恐懼症就是把幾種嚇人的有害物質當通則,有些人因此恐懼所有「化學物質」。
        
  4. 假定你不是「正常」,而別人不是笨蛋
     
    • 為了避免腳被電梯門夾到等悽慘的錯誤,你的經驗也許不代表「正常」,別把第四級國家的經驗貿然套用在其他國家,尤其在你會覺得別人是笨蛋的時候。
       
  5. 當心從一個群體套用到另一個群體的做法
     
    • 在二戰與韓戰,醫護人員發現昏迷士兵採俯臥比仰臥的存活率高,原因是仰臥時容易被自己的嘔吐物窒息,趴睡時嘔吐物則能流出,呼吸道保持暢通。
       
    • 然而一個新發現很容易套用到太多地方。1960年代,由於復甦姿勢取得成效,公衛界揚棄傳統做法,建議家長讓寶寶趴睡,好像只要無力照顧自己則不得仰睡,就是需要採用這一套。
       
    • 這種笨拙套用通常很難發現。邏輯看似正確。儘管數據顯示嬰兒猝死率是上揚而非下降,遲至1985年一群香港小兒科醫師才確實指出趴睡可能是元凶。7年後,瑞典當局才承認錯誤,把建議反過來。
       
    • 去意識的士兵在仰睡時會被嘔吐物窒息而死,但睡覺的嬰兒不然,他們有完全正常運作的反射反應,在仰睡姿勢下如果有嘔吐物會側過身子,在趴睡姿勢下則可能還沒力氣把重重的頭部偏斜以保持呼吸道暢通。
       
    • 這類套用甚難發現,但當新證據出現時,我們務必樂於質疑先前的假定,重新衡量,如果確實錯了則勇於承認。
       

 


#1 二分化直覺錯誤
#2 負面型直覺偏誤
#3 直線型直覺偏誤
#4 恐懼型直覺偏誤
#5 失真型直覺偏誤
#6 概括型直覺偏誤
#7 宿命型直覺偏誤
#8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
#9 怪罪型直覺偏誤
#10 急迫型直覺偏誤[End]


By gimmy

2 thoughts on “《真確》#6 概括型直覺偏誤”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